來源:來源:長江商報
作者: 熊志
在日前舉辦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研討會上,專家建議調整“撤點并校”政策。統計顯示,從2000年至2010年,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了52.1%。學者劉善槐指出,撤校后學生上學距離平均變遠4.05公里,安全隱患增加;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費是1157.38元,成為農村家庭的額外開支。
始于2001年的撤點并校政策,至今已施行11年,原是為了優化農村教育資源,如今,兩面性充分暴露出來。近幾年,上學難、輟學現象以及校車事故等,都大大削弱了公眾對這一善政的良性預期,在城市化不可逆轉、撤并難言到位的前提下,顯然有必要對撤點并校政策作整體重估和再調整。
撤點并校的宏觀方向是需要肯定的。傳統的“村村有小學,鄉鄉有初中”的教學布局,方便了就學,卻也造成了管理的混亂,更無助于扭轉農村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;加上隨遷子女的增多以及教育財政體制的改革,“村村辦學”必然導致教育投資效益低下,這些因素都對重新布局教育資源提出了剛性要求。因此,中央在2001年鋪開了撤并政策,并迅速推進,到2007年就撤并近1/2至2/3的教學點。
實施撤點并校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人口減少,但實際上1998到2007九年間,全國學校數目減少了47.50%,而人口減少了24.30%,這表明,撤并進程并未與人口數緊密掛鉤,而是呈現出躍進的傾向。脫離了人口這一基本參照后,政策的懸空使其負面效果逐漸顯現并放大。受教育成本增加,輟學現象加劇,學校管理負擔加重,兒童過早被寄宿制束縛身心,巨型學校、巨型班級影響教學質量,上學安全隱患難以消弭……這一系列問題,都是撤點并校駛入誤區的結果,它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也因此被弱化。
撤點并校駛入誤區的原因是撤并速度與質量失去了平衡,撤并由傳統的“點多面廣”的極端走向了“高度集約”的極端。更深層次的問題是,撤點并校在責任的劃分上自始至終都模糊不清,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、學校與學生各應擔負多少政策成本,缺乏比較細致、嚴謹的依據。
撤點并校的指導原則是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”,這避免了一刀切,卻也賦予了地方過大的裁量權。由于撤并與否,直接對應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成本,因而不少地方為縮減自身負擔盲目撤并,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了家長及學生。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由原來的“三級辦學兩級管理”(縣、鄉、村辦學,縣、鄉兩級管理),改為以縣為主的新體制,稅費改革取消了教育集資和教育費附加之后,為了緩解農村教育面臨的財政緊張,基層往往熱衷于大躍進式地撤并教學點以泄壓。
基層的辦學壓力不應該轉移到百姓身上。撤點并校的推行,是為了追求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,這本質上還是服務于減輕學校、學生負擔。那么,撤并政策要想實現其價值,就必須厘清各方的職責、所應擔負的政策成本,而不是僅僅設定一個大的框架,然后任由地方自由拿捏。
上一篇
不要讓孩子們的精力都花在路上
下一篇
農村校車安全的深層思考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