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源:文匯報
作者:熊丙奇
在不少發達國家,學校的規劃、建設,并不由政府部門說了算,而由匯集各方利益代表的社區教育委員會來決策,政府部門是決策的執行者。這樣做,學校的規劃建設才能充分吸收社區居民意見,綜合考慮各方利益,也能尊重受教育者權益。我們要讓“撤點并校”做到因地制宜,一定得請村民、學生家長參與決策,而且是“真參與”而非做做樣子。
“六一”兒童節前夕,溫家寶總理赴湖南看望農村小學的孩子們時特別提出一項要求:“學校調整布局要實事求是,從農村實際出發。要根據實際情況,充分考慮學生年齡、上學路途、安全等問題,建立或恢復一些農村教學點,不要讓孩子們的精力都花在路上。有的教學點學生雖然少,但也要辦好,要想辦法幫助邊遠的教學點提高教學質量。”這番話表明,調整完善“撤點并校”政策的問題引起了中央高層關注。
最近不少專家在為此事呼吁,因為有調研顯示:“撤點并校”后農村學生的上學距離平均遠了4.05公里,安全隱患增加;住宿生一年平均要花費1157.38元,農村家庭由此新添一項額外開支;還出現了大規模的教育資源浪費現象。過去10年間,我國的小學被撤掉了一半,多達371470所。
實際上,專家們的批評建議除了針對“撤點并校”本身,還針對著“撤點并校”的決策模式,模式不調整,今后很可能引發別的問題。
又是“一刀切”
我國農村的“撤點并校”,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。當時認為這是農村生源減少后的必然選擇:由于一些自然村的上學孩子銳減,當地學校的學生人數已嚴重不足,沒必要硬辦下去;而“撤點并校”可以整合農村有限的教育資源,村里的孩子集中到條件好些的城鎮求學,教育質量可望提高。
如果搞“撤點并校”前能廣泛聽取當地家長意見,結合實際因地制宜,當是好事一樁,可在落實過程中,再次出現了“一刀切”的老毛病:有些地方有的鄉村學校,學生其實不少,可政府部門也決定“撤點并校”,不把村民的意見當回事,或者根本沒去聽取意見。有些鄉村撤掉學校后,孩子上學不得不步行一小時、兩小時甚至更長時間,路途遙遠且路況不佳;有的雖有車可坐,但上學成本增加不說,破舊的車子、魯莽的司機都叫人提心吊膽;有的學校安排了校車,卻是不合格的。這些后續問題特別是安全隱患,有關部門并未上心。
撤并之后,孩子們的新學校,理所應當有更好的條件和更高的質量。但實際情況是,有的地方的一些城鎮學校一下擠進了眾多學生,本來還是“小班化”教育,結果不得已搞成了“大班化”甚至“超大班化”……
上一篇
“撤點并校”喜與憂
下一篇
撤點并校應明確責任劃分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