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未知
教育部近期明確提出,已經撤并的農村中小學校或教學點,確有必要的應當恢復。2011年以來,因為校車事故頻發(fā),農村中小學布局中的撤并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,光明日報為此刊發(fā)的《農村孩子上學路何日不再漫長》也引發(fā)讀者熱議。教育部提出“確有必要的應當恢復”,讓我們看到政策執(zhí)行中進行局部調整的必要性,這種調整也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。
農村中小學撤并改革,在校車事故頻發(fā)之后就面臨著討伐與反思。的確,大量農村學校的消失增加了輟學情況,令人憂慮;孩子們上學路途遙遠,安全性也令人擔心。但是,農村中小學撤并果真是違逆社會發(fā)展方向的一項改革嗎?顯然不是。中國城鎮(zhèn)化的腳步如此之快,使得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(zhèn)聚集。富裕起來的農村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城鎮(zhèn)接受教育,一些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,也愿意將孩子送到縣城里的寄宿學校,而不是在農村留守在老人身邊……城鎮(zhèn)化的趨勢,已將城鎮(zhèn)中小學校置于擴容的壓力之下。
可以說,是教育市場的剛性需求促成了“農村教育城鎮(zhèn)化”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。走在這項改革最前端的,不是決策者,而是那些面對著縣城中小學一個班七八十人的一線教育工作者。然而,我們遺憾地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“用腳投票”之時,并沒有得到多少教育研究者的關注,在政策出臺之后,理論界也沒有多少人參與進來對其進行反思和論證。但是,當校車問題頻發(fā)、社會反思之聲一片之時,研究者們馬上用“缺乏頂層設計”“盲目撤并”為其定性,在“撤”“留”的問題上形成兩方意見,辯論不止。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這樣的“撤留之辯”發(fā)生在行動者“用腳投票”之時,或是政策執(zhí)行之初,該有多好。
改革不是筆頭的游戲,需要行動者,也需要反思者。在農村學校是“撤”是“留”的問題上,我們得到的更大啟示在于:改革應該在行動者和反思者的博弈中進行,這樣形成的政策才更有建設性。
此次教育部“農村中小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應當恢復”政策的出臺,讓我們看到行動者對反思者的尊重。面對分歧與質疑,是拆臺掐架、停頓不前、逆勢堅守,還是采納建議、局部調整、闊步向前?顯然,教育部選擇了后者,在堅持改革的同時對某些局部失誤進行自我調適和糾錯。
那么,“撤留之辯”是否可以就此平息了呢?筆者認為,平息并非好事。相反,研究者還須在新一輪改革中積極跟進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總結經驗,而不是在出了事后才奔走呼吁;行動者、決策者也要有胸懷、有意識接納研究者的參與,如此,改革才不會虎頭蛇尾,才能找到最合理的路徑。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