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源:中國青年報
作者:高蕾
校車網寒假促銷活動,來即免費抽500元加油卡,更有100元加油卡,優酷會員月卡,10元話費相送,趕緊點擊 詢價 參加活動吧! 活動時間:2019年01月11日-2019年02月28日
1月21日,2019年鐵路春運正式拉開大幕。楊蘭慧、楊蘭琴姐妹仍和往常一樣,早早來到南昆鐵路貴州安龍站外的廣場上,她們將一筐筐蔬菜挑到站臺邊,等候“牛車”的到來。
10時39分,“牛車”呼嘯而至,站臺邊提著大包小袋的旅客魚貫而入。今天的“牛車”看上去格外喜慶,車窗上貼上大大的福字,車門也貼上春聯。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百色車務段專門給“牛車”精心打扮一番,讓旅客感受列車上的新年氣息。
這已經是“牛車”運行的第22個年頭。從右江盆地直上云貴高原,地形復雜,崇山峻嶺間多喀斯特地貌,交通極其不便。為方便當地村民、職工出行,22年前,“牛車”開始運行。
“牛車”的“學名”是57009/10次列車,是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在南昆線上開行的一趟職工通勤車。因為最初是用一節客車車廂掛在貨物列車的列尾開行,速度很慢,因此職工們都戲稱它為“牛車”。
潞城鄉、巖龍、板桃、根龍、平林村……這些小站不會出現在12306的列車時刻表上,卻是“牛車”的必經之地。在高鐵、動車盡情馳騁的今天,“牛車”的存在滿足偏遠地區人們的生活所需,它們票價低廉、遇站就停、運行速度不高,卻是沿線百姓出行的生命線,打通他們走出大山的出口。
目前,我國共有81對公益扶貧性質的綠皮“慢火車”行駛在路上。2019年1月5日0時起,中國鐵路開啟使用新列車運行圖,除了開通10條新線外,在原有的運力基礎上,還增加276.5對動車組列車,而原有的81對“慢車”不受影響,它們將繼續聯結偏遠地區與外面世界,記錄下那些關乎柴米油鹽的生活小事。
高原上的鐵路“公交車”
黃敬強是“牛車”的大家長,從原來的運轉車長到現在的列車長,他在“牛車”上干了21年。這些年,他看著貨車變成了客車,“通勤車”變成“公交車”……說起車上的事,他如數家珍。
“以前在貨車后面掛著的時候,速度很慢,也沒空調。開著窗透氣,一路下來,臉上都是煤灰。”貨物列車開行時刻不固定,時常會出現等待或讓行的情況,原本1小時就可以到達的行程,實際走下來需要花幾倍時間。
后來,沿線村民聽說這趟車,就紛紛搭乘。以百色火車站為界,百色以西的線路蜿蜒在云貴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,尤其是田林站至品甸站間270多公里的線路人跡罕至,“牛車”就在沿線21個中間站停靠,對村民免費開放。慢慢地,這趟“牛車”就成為沿線百姓趕集出行的鐵路“公交車”。
楊蘭慧、楊蘭琴姐妹就是這趟鐵路“公交車”的常客,她們和黃敬強相識21年,按黃敬強的話說,他看著楊蘭琴“從二十幾歲的姑娘變成兩個孩子的奶奶”。兩姐妹是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縣人。因南昆鐵路建設時自家用地被征收,沒有其他營生門路的姐妹倆想到販賣本地菜。1997年南昆鐵路開通后,兩姐妹便在“牛車”沿線做起異地賣菜的生意。
她們通過“牛車”將貴州安龍的新鮮蔬菜拉到廣西田林售賣。當天去、當天賣,第二天再返回。一次帶20多筐蔬菜,兩姐妹雇了不少人幫忙,“一趟車的貨,每人分下來能掙兩三百元!”
每逢周末,“牛車”更熱鬧,近百名在田林縣城讀書的小學生會乘坐“牛車”往返于縣城學校和老家之間。“從我們村去田林縣城,坐汽車需要繞過幾座大山,至少3個小時才能到。如果遇到下雨,路更不好走,極易發生塌方封路。那個時候,‘牛車’就是我們去縣城唯一的安全通道。”平林村村支書黃志平說。
“牛車”按照客車模式單獨編組、圖定開行后,從平林村站到田林站,火車用時只需要一個半小時,比汽車快一倍,安全性也更高。據平林村站站長葉彬介紹,現在村民基本形成出行規律。通常周五、周六老人去縣城接小孩,周日又送孩子回學校。
沿線的村民和“牛車”的感情很深,車上的乘客換了一茬又一茬,“牛車”始終奔走在這大山深處,為求生計的人、求學的人開出一條坦途,葉彬說:“同在一片大山深處,都不容易。”
兜兜轉轉20多年,靠著賣菜,楊蘭慧將家里的3個女兒都拉扯大了。如今,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為母,只剩老三還在讀書。“再有一年半老三就畢業了。到那個時候我也不用那么操心啦。老了,身子骨也不行了,到時候就不跑咯!”她說,“有機會帶我孫女來看看這趟車。”
慢火車變“校車”
冬季的大興安嶺北部山區,天黑得格外早。
1月10日17時許,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新林區第二中學初三學生牛蕊,與另外4名同學在教學樓前排好隊,由校政教主任王長東護送,咯吱咯吱地踩著積雪,在夜色中向新林火車站走去。他們是放寒假最后一批離校的學生。
新林中學是寄宿制學校。從初一開始,學生們就每兩周一個周期,放學時在學校列隊,由老師護送到車站乘火車回家。上學前一天傍晚,再從家乘火車到新林站下車,由老師接站,點完名后列隊回學校。一去一返的兩趟綠皮慢火車,成了接送他們上下學的“綠校車”。
2000年大興安嶺地區整合教育師資和生源,將附近7個林場的初中合并到新林二中,建成全地區第一家完全寄宿制初中。學生最遠家住塔爾根,距新林75公里,最近的家住大烏蘇,距新林也有16公里。異地就讀的學生,最多時達700多人。
王長東說,學校連續上課10天,放假休息4天,學生返家回校的途中安全成為難題。乘坐公路班車或者包大巴車不僅費用高,而且山區道路崎嶇,遇有雨雪等不良天氣時,公路不安全也不便利。
正因為如此,中國鐵路哈爾濱集團有限公司兩趟途經新林的綠皮慢火車19年一直堅持開行。加格達奇至塔河(韓家園)的4059次和古蓮至齊齊哈爾的6246次兩趟綠皮公益慢火車,站站停、票價低,停靠時間與學生上下學時間接近,既安全又便于學校和家長接送。
“以前學生多時,學校放假前,會提前與車站聯系,我們送票上門。現在學生少了,我們指定專人組織學生購票、排隊上車,提前與列車長聯系,開雙門迎接學生上車,保證學生安全回家。”新林站站長馬殿春說。
列車工作人員更是絲毫不敢大意,低年級學生調皮好打鬧,他們隨時提醒,防止磕碰受傷。列車到站前,怕有的孩子貪玩忘了下車,就反復大聲報站,還讓孩子們互相提醒,提前到門邊排好隊。大烏蘇、碧州、翠崗、塔爾根都是沿線小站,沒有站臺,停靠時,列車員就在車下把孩子一個個接下去。
19年中,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,火車也換了多個車次,但時刻表基本未變,票價也未變,仍然是最低1元,最高4元。加格達奇車務段段長陳汝清告訴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:“這19年里,每次調整列車運行圖,我們都會考慮4059次、6246次列車的便民性,始終堅持車票不漲價,就是為了讓學生們回家方便。”
老孫和他的16把火車鑰匙
有人說,慢慢車里藏著時代的深情,總讓人在特定的時點去回憶,越回憶越舍不得,直至越陷越深。20年后,當老孫再次回到慢慢車上執勤時,他發現列車上的每一部分都是過去的模樣。
老孫名叫孫明金,是沈陽鐵路集團公司吉林客運段K7334次列車的一名“資深”列車員。從1980年工作至今,走過“大車”、跑過“小線”,既看過臥鋪車,也值乘過硬座車,擔當乘務里程累計超過200萬公里。
老孫有一個愛好,就是喜歡收藏車門鑰匙,在他手中有不同時期火車的16把車門鑰匙,既有鐵路標配的,也有自制打磨的。
他的第一把火車鑰匙是擔當運轉車長的父親給他的。當時由于火車車體不統一,車內門、窗、柜、蓋都是不同的鎖芯,鐵路部門為了方便工作,將5把鑰匙頭尾相連,特意制作了“五聯”鑰匙。
“剛上班那會兒,能挎上這樣特別的鑰匙走在車廂,那是特別牛氣的。”老孫說,不少人向他要,他都沒答應,這一晃都39個年頭了。當時他值乘吉林至敦化的列車,雖然全程只有210公里,但是一個單程要跑7個多小時。這趟列車運行在高寒山區,室外最低氣溫達到零下三十六七攝氏度。“那時候車體環境差,坐席是木頭的。冬天取暖用的是鍋爐,雖然鍋爐燒得非常熱,暖管都燙手,但是旅客還是凍得直跺腳。”老孫說。
1997年,老孫剛從綠皮車調到空調車,正趕上全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,火車跑到“想到都不敢想的每小時140公里”。他又領到一把嶄新的車門鑰匙,這是一把開門與開瓶功能合二為一的鑰匙。老孫記得,新車內燈管取代昏暗的白熾燈,車門開關更加靈活,車門鎖采取通用的內三角設計,實現全列鑰匙一路“通”。
后來,連續6次大提速,中國鐵路開啟追風時代。老孫擔當的列車又換成600伏直供電空調車體,他又領到做工更為精細的“康尼”鑰匙,內六角、電度工藝……這時的車廂,既明亮又潔凈,還平穩舒適,“以前,我是管理旅客,現在是服務旅客,那是真不一樣啊!”
2017年,老孫再次回到綠皮車工作,跑吉林至圖們的4344次列車。這趟列車是沿線居民們出山、進山唯一的交通工具。雖然工作環境不如動車舒適,但老孫覺得很親切,“能看到過去的影子”。
再過一年多,老孫和他的16把鑰匙就要“退休”了,它們紀錄幾十年間老孫身邊發生的故事,也見證著日新月異的鐵路發展進程。老孫說,不知道父親交給他的五聯鑰匙能不能用到退休,有的鑰匙已經斷裂了,但就算是只剩一把,“我也會把鐵路勇往直前、永不退縮的精神堅持到底!”
文章轉自:中國青年網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