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源:人民網
作者:周捷
2012首屆“新媒體與社會發展”全球論壇暨中美新媒體與社會發展雙邊研討會于7月24日、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。隨著互聯網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,人類意識形態中的社會結構正以數字化形式展示出來,虛擬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存在與傳播方式,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。在這一背景下,“新媒體與社會發展”全球論壇邀請20多位傳媒學界、業界精英,圍繞新媒體與社會發展這一全球性話題展開深入討論。以下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韋路于7月25日在首屆“新媒體與社會發展”全球論壇上的演講。
在本次論壇上,韋路以甘肅校車事件為例,圍繞“中國網民在微博突發事件中的參與情況”這個核心話題,討論微博在輿論的傳播擴散中充當的角色。
韋路認為,微博于2010正式誕生,在短短2年的時間中,業界和學界都非常關注微博的發展,“圍觀改變中國”成了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。他告訴學員,關于微博的研究議題有這三個方面:微博對公共事件知識的影響;影響微博參與的各種因素;微博參與對社會的影響。但是目前我們對微博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,這種不足主要包含三點:微博參與的實證研究不多;微博參與與公共事務知識的關系;微博參與的預測因素和社會影響。
韋路就甘肅校車事件做了一次調查,調查結果顯示,微博成為公眾獲知突發事件的主要來源,獲取相關知識的主要渠道,而門戶網站排第二,電視媒體排第三。微博上的知識溝現象因事件而異,影響知識獲取的顯著因素有收入、微博用戶使用時間、微博討論和性別這四個方面,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,微博參與的程度有限。
他指出,微博參與的形式有四種:微博動員、響應動員、信息生產和信息轉評。就這四點而言,微博動員最受人關注,但是使用頻率最低;響應動員比主動使用微博動員的人多;信息生產和信息轉評的人是微博的主要群體。他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:1.網絡使用頻率越高的人,動員和評論的頻率越低;2.參加微群的人,因為有著身份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,更容易微博動員;3.震驚的情感比較容易促使人們在微博上發布信息;4.年紀比較小,學歷低的人因為批判能力弱,缺乏主見,因而比較容易被動員;5.微博用時長的用戶,被別人的動員可能小,因為長時間的使用會產生麻醉效應,媒介的威力也就越小;6.微博討論可以繼續預測和響應動員,恐懼和憤怒的情感也能夠激起人們被動員。
最后,韋路強調,微博參與對若干政治觀念有負面影響,信息生產的越多,對微博認知的效能感越弱;在微博上參與的討論越多,民眾對中國民主越沒有信心,對中國社會越沒有信心。他說:“看微博經常覺得第二天要產生革命了,但是第二天到菜市場,卻感覺周圍依舊平靜。”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是有界限的,真實社會中的負面情感要少一些。
下一篇
又有孩子死在校車內!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