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源:新華日報
作者:林培
年末,江蘇一些市、縣在提前規劃明年政府實事時,都把購置“長鼻子”國標校車列入其中。“真讓人喜中有憂。”江蘇省教育廳分管校車安全的步錦昆副巡視員對記者說,為農村學生購買安全舒適的校車,是德政之舉。但如果道路、資金等不配套,斥巨資買回的新校車跑不了農村土路,閑置派不上用場,甚至長期露天存放發生損毀,民心工程變成“窩心工程”,老百姓豈不罵娘?
記者最近在蘇北3個縣區了解到,2012年添置的300輛國標校車,目前只有一半在正常運營,另一半則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。一位縣交通局副局長告訴記者,蘇北農村公路,大多是3.5米寬及以下的低水平“村村通”,而新校車一般長6到9米、寬2.6米,上路后往往無法掉頭和錯會車,再加上窄橋、危橋多,最終把新校車擋在“最后一公里”外。
路不暢,為何先買車?這位副局長苦笑道,原因不外乎兩種啊:一是缺少綜合評估盲目決策,以為一次性花錢買了新校車,從此就萬事大吉,不知道校車運營是項配套系統工程。比如買輛新校車一二十萬,而將1公里3.5米寬農路拓寬到6米,至少花50萬元;改座危橋,則要好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,基礎投入太大。二是急功近利,展示政績心切,盲目攀比,圖表面風光和一時喝彩。
前幾年,當其他地方轟轟烈烈買校車時,鹽城市鹽都區埋頭修路;等人家校車趴窩了,9月份開學,他們一下上了73部新校車,開辟69條線路,覆蓋全區16個鎮(街道)40所學校6297名學生,成為蘇北惟一國標校車全覆蓋縣區。步錦昆說,鹽都區“先路后車”模式不僅有生命力和推廣價值,而且也終結了“蘇中、蘇北該不該買校車”的長期爭議。
“校車投入不是問題,關鍵是政府要求把校車工程作為民生實事來做,而不是以此為‘秀’,從‘一窩蜂’到一陣風。”剛考察過鹽都校車的省督學李霖,一針見血地分析說。
“兩個乘坐‘黑校車’的孩子遭遇交通意外死亡的事故,深深刺痛我們的心,客觀上加快了全區校車更新和公路改造的進程。”鹽都區委書記羊維達痛苦地回憶道,教訓慘痛啊!區委、區政府去年下決心清理整頓“黑校車”,還全區80萬人民一個放心。“買校車,絕不是圖面子好看,而是還良心欠賬!”他動情地說出了舉全區之力買校車的內在動因。
買車須先修路。可該區道路基礎設施欠賬多,農村公路“好路率”處于全市中下水平,其中,縣道好路率79.5%、鄉道79.4%、村道78%;加上地處水網地區,道路不僅窄,而且多臨河塘,安全隱患多;“好路危橋、寬路窄橋”也比比皆是。如這些“攔路虎”不除,即使有新校車也跑不起來。
“全區財力向農村公路建設傾斜,累計投入近10億元,計劃提前2年完成提檔升級任務。”區交通局長顧勇介紹,早早就按國標校車行駛要求,對全區484公里農路、421座橋梁加緊拓寬改造,并超前建設400多個校車會車點、100多個掉頭點。“為校車鋪路,不僅倒逼全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檔提速,也攪活了全區硬環境綜合配套建設‘一池春水’。”
大岡鎮黨委書記陳霞告訴記者,為了全鎮9部校車的暢行,鎮里投入300多萬元,新建57個會車點、拓寬10座橋梁,為37處彎道加寬,校車“溢出效應”已經顯現。她說,校車運營帶動了沿線溝渠河塘、村容村貌、路燈、垃圾箱等配套整治,在外打工的人都以“校車開到家門口”為榮呢。
要想校車行駛“一路綠燈”,除了錢、路配套外,還要優質服務配套。區教育局副局長戴軍說,除了規范校車運營公司服務行為外,交通、教育部門和地方黨委、政府負責人多次實地勘察行車線路,根據學生和家長的方便需求,及時調整行駛路線,增加停靠站點。9月份以來,在原來500個乘車點基礎上,又增加500個臨時乘車點,方便學生就近上下學。
“普及校車文化也是當務之急。”戴軍說,新校車不可能像過去“黑中巴”那樣走村到戶、上門接人,有些群眾嫌“不方便”,呼喚“黑中巴”回歸。戴軍說,這給我們新的警示,要通過開辦“家長學校”等方式,普及教育安全知識,提高文明交通素養,加強監管,防止“黑校車”乘虛而入。
“買校車一定要量力而行,不要盲目攀比。”省教育廳安全保衛與維護穩定處處長王偉說,買,是為了用,買而不用,比不買更“壞”。“相信鹽都‘先路后車’、‘先配套后上路’的做法,會帶給更多地方以啟示。”
上一篇
校車成流動“道德講堂”
下一篇
山東非校車接送學生將被扣車罰款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