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源:阜陽新聞網
作者:網絡
6月6日,電影《八百個孩子一個爹》在界首舉行開機儀式。電影故事主人公原型,是界首磚集二小的創辦人王震。
這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,自小因為家庭負擔重,讀完小學就輟學了。然而,心中一直懷揣著幫助農村留守兒童享受良好教育的夢想。他投入百萬家產,用血汗錢創辦了兩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,解決了界首、臨泉1000多名農村娃的生活、求學難題。
不能讓農村的孩子沒文化
在界首市磚集鎮,有一所不起眼的學校磚集第二小學,它像磁石一樣吸引周邊農村外出務工家長,他們紛紛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給這個學校,非常信任交給一位貌不出眾的農村青年。
這位農村青年叫王震,是一個擁有1000多名學生的“孩子王”。談起回鄉辦學的經歷,王震說:“我自己沒文化,不能讓孩子再吃沒文化的苦。”
1971年出生的王震,由于兄妹多,家庭負擔重,讀完小學就輟學了。“小時候就在王老家小學(磚集二小前身)上學,條件非???,課桌是泥巴臺子,板凳自帶。”十六歲時,王震外出打工,因為沒文化找不到活兒干。在親友的幫助下,他到臨泉縣冷凍廠當業務員,后來干上了業務經理常住俄羅斯做肉食冷凍生意。
王老家小學有三十多年的歷史,因地勢低洼,加上風吹雨打,被上級定為一類危房,近200名孩子上學成了大問題。1998年底,王震回家過春節,聽說此事后,心里憂慮起來:自己沒文化,孩子今后不能再沒文化啊!隨后,王震決定回鄉辦學。1999年5月,新學校開工,三層教學樓、兩層辦公樓在2000年元旦建好。為了辦學,王震賣掉了自家的“洋樓”,此后,王震和家人住在學生宿舍里,吃在學校食堂。
在王震的傾心操辦下,磚集二小的學生越來越多。附近臨泉縣的農民也把孩子送到了學校,為了解決臨泉農民的難題,2012年,王震又在界首和臨泉交界處創辦了九年一貫制的界臨學校。
老師當好父母,做到“四陪”
目前,磚集二小有800多名學生,其中90%以上是留守兒童,界臨學校也有400多名學生,70%是留守兒童。
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,是王震辦學的初衷。在學校里,王震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,設計出一套針對性很強的教育方式。制定了從孩子穿衣、洗手、洗腳、洗衣服到老師夜間查房、掖被子、起夜以及吃飯等40多項管理細則。每兩個星期評出“三好學生”在學校廣播站播報,堅持舉辦文藝匯演,學生自己主持節目自己演出,為父母身在異鄉的在校學生舉辦具有特色的暑假快樂夏令營活動……一系列的教育方法,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。
“在我們學校,老師還要當好父母,我們要求老師做到‘四陪’,陪吃陪住陪學陪玩。”王震笑著告訴記者。
近年來,王震著手從深層次探索留守兒童教育、生活、心理問題。他設立專門信箱,鼓勵學生提意見、提建議,和學生談心交心做朋友。同時,還把每個寄宿生的生日記下,生日那天在班里給他過生日,在校廣播站點歌祝福,在學生食堂里大家共同為他開一個生日晚會;過年開聯歡會、抽獎、發紅包;自寫春聯,自畫年畫,再寫上一封充滿感情的回報信。
盼望學校有輛校車
“現在學校發展平穩,教師也比較充足,但我們也面臨著一些問題,主要還是資金困難。”王震告訴記者,他目前辦有一個膠合板廠、服裝廠,每年要為兩個學校補貼二三十萬元,“幸好自己的企業經營還算好。”
“現在我們的學生都沒有享受國家補助的醫保經費、住宿補貼。”王震說,磚集二小屬民辦公助性質,教師由教育部門選派,但數量有限,學校自己招聘了一部分,這些教師的工資得靠學校自己發放。而界臨學校屬于純私辦性質,教師工資、學生生活補貼等各項開支也很大。
王震說,現在最大的愿望是買輛校車,使得住宿的學生每月能夠回家看望一趟爺爺奶奶。“因為經費困難,目前還沒有一輛校車,孩子們回家沒有專車接送,很不方便。”王震說。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m.rxwzzj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